海南白沙特色民俗“啦奥门”:山兰稻丰收引客来
中国新闻网 2019-11-17 20:41图为村民走过稻田。 王子谦 摄中新网海南白沙11月17日电 (记者 王子谦)蓝天白云映照,稻谷漫山金黄。17日上午,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拥处村格外热闹,一年一度的“啦奥门”山兰文化节在此举办。黎族百姓用当地传统的祭祀方式,邀请宾客吃新米,喝山兰酒,庆祝丰收。“啦奥门”在黎语中是“庆丰收,吃新米”的意思,是当地的黎族同胞流传已久的风俗,在每年农历10月山兰稻成熟时节,黎村百姓进行虔诚地祈福仪式,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村民将新米运下山。 郭懿飞 摄在村中的千年古树进行祭拜后,收割稻谷的人们唱着悠扬的山歌上山,来到山间的山兰稻田。与人们印象中长在平原地区的水田不同,海南黎族的山兰稻长在山坡上。到了成熟季节,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层金毯,与蓝天白云、连绵青山交相辉映。村民介绍,当地仍坚守传统的农耕方式,选择在地域有限的坡地上、山谷间种植山兰稻,不烧山、不施肥、不打药,让山兰稻扎根于旱地、砾石之间,直至挂穗迎来收成。据统计,白沙的山兰种植已从2016年的1000余亩发展到如今的4000余亩,种植面积位居海南全省第一。图为黎村百姓虔诚祈福,感恩大自然馈赠。 王子谦 摄当天,一场改编自山兰稻田劳作场景的歌舞表演在山兰稻田里举行,身穿黎族传统服饰的阿哥阿妹在稻海金波里忙着“采收”,再现了黎族同胞的传统农耕文化。采摘新米后,一场盛大的长桌宴午间在拥处村的古树广场举行。山兰美酒斟满,美味佳肴上桌,远方而来的客人与热情好客的主人开怀畅饮,享受千年猜酒古令的乐趣。“啦奥门”已成为白沙一张靓丽的民族文化名片。今年的“啦奥门”增加了“非遗”印象、实景演出、“时光穿越”采收体验等内容,比以往的规模更大,形式更多样,参与人数也更多。来自外地游客点赞这场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称奇于山坡种稻。如今,山兰稻的种植销售也成为白沙当地农民的致富新路。拥处村委会副书记吉亚才告诉记者,该村正在谋划扩大山兰稻种植面积,新增稻米深加工能力,谋划稻田观光、民宿等特色产业。(完)
时间: 2024-01-04
山兰稻香千百年 讲述海南黎族农耕历史
发布时间: 2016-12-06 09:52:39 | 来源: 中国网民族频道 | 作者: 苏隐墨 | 责任编辑: 张钰 黎家阿妹将晒干的山兰稻放置在架子上供游客参观、拍照。一株旱稻,穿越千年,书写出一部属于黎族的农耕历史。山兰稻,属于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根据海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培植出来的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在海南漫长而原始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为生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也从未消失于黎族人民的饭碗,一家煮饭,全村飘香。山兰稻,是属于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先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实践中所筛选出来,根据海南的独立自然生态环境而培植出适于旱地、刀耕火种的旱稻品种。在海南漫长而原始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从未消失于黎族人民的饭碗,一家煮饭,全村飘香。一株旱稻,穿越千年,书写出一部属于黎族的农耕历史,也记载下勤劳的黎族先民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向大地索要果腹之粮的那一份勇敢。美丽的七仙岭脚下,金色的阳光撒满绿色山野。11月26日是个特别的日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的第二届“山兰节”,吸引了3000多名省内外的群众和游客前来参加,与黎族的阿妹们欢庆独具特色的“山兰节”,游客们聚集在南新村坡岭的一个山脚下“分享山兰文化”,尽情地赏山兰稻、品山兰酒、醉山兰情。毛感乡山兰节活动主题是“分享山兰文化”,将毛感乡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俗表演展示出来,活动内容包括山兰民俗文化展示、捕鸭子、捉泥鳅等农趣竞技、全省黎族民间歌手比赛、竹木乐器表演、乡村农产品、本地民族文化产品展销展示及星月菩提子文化系列活动等。山兰节的由来山兰节是黎族同胞庆祝山兰稻丰收的节日,据传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当地黎族百姓杀猪宰牛,畅饮庆贺山兰丰收的佳节。在当地黎族同胞心目中,山兰节相当于他们的“春节”,具体日子由长辈推算,一般在农历的10月前后,不同地区根据山兰稻收获的时间而定。在山兰节活动现场,三亚日报记者看到,收割晒干的山兰稻放置在架子上供游客参观、拍照。用山兰米制作成的各种小食如竹筒饭、黎家粽子等特色美食让人垂涏欲滴。河岸边整个村子的上空炊烟袅袅,村民们正在准备着当天的盛宴。走进村子,一股米香扑鼻而来,清新香甜。古籍中记载“一家煮饭而全村飘香”的场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山兰,又称“山栏”。史料记载:“山稻,种于内图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为粪,不需牛力,以锥土而播种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实,连岁有收,地乃去之,更择它处。”关于山兰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时候一个老人有8个儿子,每年开春季节,儿子们都要上山烧荒种山兰。到秋天收获时,小儿子的山兰收获总是最多。哥哥们来向弟弟取经,弟弟传授经验:“要想山兰稻长得好,山兰园的树木须皆烧成灰,根茎无遗,地下尺余亦熟透。要做到这点,贵在早砍、晒干、烧尽。”哥哥们听了之后照办,果然在第二年获得了大丰收,于是兄弟们举行“吃新稻米”畅饮庆祝。从此以后,每年丰收后,黎家宰牛杀猪,畅饮山兰酒,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延续至今,称为山兰节。野生山兰稻汉代被“驯化”46年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一株野生水稻,从而改写中国粮食低产的历史。而早在两汉时期,海南岛西部的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野生旱稻,并将之作为主要的口粮来种植。据《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记载: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禾稻”即旱稻,但据我省西部缺水的地理环境,应是山兰稻无疑。关于山兰稻最早的确切记载,是在明代。明代《海槎余录》这样记载:“徐徐锄转,种棉花,又曰具花;又种旱稻,曰山禾,米粒大而香,可食。连收三四熟,地瘦弃置之,另择地所,用前法别治。”海南琼山人唐胄主修的《琼台志》卷八《土产上》中这样记载:“稻,粳糯二种。粳为饭米,品著者有九:曰百箭……曰山禾。择久荒山种之,有数种,香者味佳。黎峒则火伐老树挑种,谓之刀耕火种”。“山禾”就是山兰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崖县(今三亚市)发现了“庞粒”的野生稻种,在保亭亦有类似的野稻栽培种发现。根据大量史料的记载,民国时期,山兰稻的种植在海南岛西部地区仍旧普遍,新中国成立后,优秀水稻品种的广泛种植,才慢慢使山兰稻的种植面积减少。千年不变的刀耕火种方式今年60岁的朱跃平是毛感乡毛位村委会的退休干部,在山兰节活动现场的山兰稻田里,他带领当地村民用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展示了黎族先民们种植山兰的情景:在种植山兰之前,先举行简短的祭拜仪式,祈求五谷丰登。随后是“烧山”、“播种”。男性挖洞,女性下种,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着民歌,还跳起了劳动舞,让观众穿越了千百年的时空,感受了一番黎族古老的刀耕火种方式。“种山兰,是过去我们黎族同胞一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一年一造,不用耕作翻土,就在砍山后放火烧过的土地上播种、管理、收获。”朱跃平说,山兰稻谷的播种,不同地区挑选的季节不同,一年一造,山下(偏热地区)得早种一两个月,山上(偏寒地区)种得晚。主要是在该地区雨季来临之前开播。“播种第一粒种子的,要求是年轻力壮或者身手灵快之人,这样,播种工作会很顺利,禾苗长得好。”朱跃平说,虫(虎)日和鸡日不能播种,防止鸡虫危害种子和禾苗。为防止鸟兽危害禾苗,要在山兰园子里搭简易寮子,安排人手看管园子。备有“弹丸弓”、拉绳子竹竿、铃铛、木鼓等驱赶鸟兽器具。山兰稻的种植特点,决定了其无法大规模扩大种植面积。千年来,关于山兰稻的种植方式从未变过,都是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盛唐宣宗年间,被贬谪来崖州的名臣李德裕曾在《贬崖州司户道中作》诗中,用“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来描述海南先民刀耕火种的场景。关于山兰稻,黎族有个传说故事:从前一个黎族家庭的一个后妈,不喜欢前妻的两个孩子,设计让姐弟俩在森林里迷路,回不了家。于是姐弟俩在山岭深处里重建家园。老鹰为了跟姐弟俩换动物内脏吃,叼来火种,焚烧了一片林地,林地很肥沃。天空上飞来一只斑鸠鸟,边飞边唱“糯米稻、籼米稻,在我肚子里多多,谷谷,谷谷……姐姐用绣花针把斑鸠鸟射下来,果然,在斑鸠鸟的胃里发现了很多谷类,这就是很好的种子了。姐弟俩在焚烧过的林地上播种,几个月后,获得了山兰稻大丰收。山兰米成消费者的宠儿山兰米是很珍贵的食物,有关资料记载,“其粒绝白”,“一家煮山兰饭全村香”,营养丰富,是黎族招待贵客的珍品。在物以稀为贵的现代社会,黎族传统的山兰米慢慢成了消费者的宠儿。在毛感乡山兰节活动现场,也有村民在卖“山兰米”,每公斤80元,供不应求。来自毛感乡的43岁的朱永春告诉三亚日报记者,毛感地区可种山兰稻的地方不超过百亩,而且产量低(亩产300斤以内)。据介绍,随着科研机构不断公布对山兰稻的研究成果,种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让山兰稻的价格节节攀高。据悉,全省的山兰稻种植面积只有4000亩。山兰稻谷分籼稻和糯稻两大类,每个大类又分多个具体品种。比如籼稻分香米、红米、紫米等。香米口感好,香味浓郁,深受欢迎。红米、紫米,富硒品种,也深受人们喜爱。消费市场火爆,山兰稻却并没有像其他作物一样种植面积骤增,这主要是山兰稻极其挑剔的生长环境、传统种植以及山兰稻特性导致难以提高产量。如今,为了保护环境,当地政府已不让砍山,种山兰稻的农户也越来越少。刀耕火种的特性和对环境的破坏,注定使山兰稻不能大规模种植。山兰酒香醉千年在山兰节活动现场,记者看到两名游客提着几瓶用矿泉水瓶装的山兰酒。他们来自河南,前几天到海南保亭旅游,听说这里举办山兰节,于是找朋友借一辆摩托车赶过来观看这里的民族风情。当他们看到现场展售山兰酒时,便豪不犹豫的购买了。“早听说黎族的山兰酒醇香好喝,特地购买一些回去与朋友分享。”河南游客郑先生说。据介绍,山兰酒是黎族的“茅台”,称之为“biang”。系采用黎族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山兰稻米和黎山特有的植物,运用自然发酵的办法制成。山兰酒传统的酿造方法颇为独特,制作时,将山兰米蒸熟揉散成粒,再把用黎山特定植物和米粉制成的“球饼”碾至粉状掺入其中,然后放置在垫满芭蕉叶的锥形竹筐内,上面也用芭蕉叶封盖。三天后,朝下的竹筐尖部开始往置于筐下的陶土罐子里滴出浆水,这就是山兰纯液,呈乳白色。待山兰纯液滴干后,竹筐内的酒渣还可再用黎族传统工艺进行酿造,酿造出来的酒就是山兰白酒。酒渣还可以装进坛里,一日后取少量冷水沁入并封口,埋到芭蕉树下自然成酒,一年后酒呈黄褐色,数载则显红色甚至黑色。其时米、糟、叶都化为浆液。逢贵客光临或重大节庆,一家开坛举寨飘香。由于酒与糟混在一起,为了不致喝进糟,便用竹竿插入坛,众客齐吸,古人有“竹竿一吸胜壶觞”的诗句。现代网络上也流行“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的诗句,并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山兰米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山兰酒除了清醇可口、味美甘甜以外,还有延年益寿、补气养颜和滋阴补阳的功效。消食去滞,数饮愈伤生肌,常饮驻颜长寿。黎家妇女生孩子之后,都要喝此酒用以滋补养身,去湿防病。”现场的一位妇女在向游客推销山兰酒。据悉,近年,海南将科学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在山兰酒的基础上生产出“山兰玉液”,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因此,到海南黎族地区来旅游,山兰酒是绝不能错过的特产,在黎村苗寨、特色小吃街等地,山兰酒也是畅销的旅游消费品。在山兰节的篝火晚会上,主办方还专门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奉上黎族长桌宴。长桌宴上,游客除了可以品尝到黎家甜美的山兰酒等美食外,还可欣赏身着传统黎族服饰的黎族竹木器乐团的表演。据了解,长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长桌宴席的桌子是用当地的竹子做成板凳及桌子,长长的一排,装食品的盛具是用芭蕉叶和杆制作而成,酒杯、酒器是用竹子制成,筷子是用毛感地区丰富的蕨类植物杆制成。“在长桌宴上,饮一口黎家山兰酒,尝一尝黎家的五脚猪肉,那是多么美的晚宴呀!真可谓‘山兰酒香醉千年’啊!”第一次参加“山兰节”活动的一名游客谈及对山兰节的印象时回味无穷。挖掘乡土文化 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保亭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黄继航介绍说,从去年开始,毛感乡紧密结合各村的特色,陆续推出了渔猎节、山兰节等接地气的乡土节庆活动,并邀请各地游客参加,通过节庆活动展示本土特色文化、推动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黄继航说,保亭县民协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保亭村落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搬进节庆活动,通过在节庆活动上的展演,让更多人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助力乡村“一村一品”建设,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毛感乡乡长王魁接受采访时称,举办山兰节的目的是传承黎族传统文化,并借助毛感溶洞和仙安石林等旅游资源,开发民宿、露营等旅游产品,打造黎族苗族风味美食,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山兰稻丰收,黎族妇女笑了。 黄青文 摄村民们身着盛装演示古老的刀耕火种方式,点种山兰。
时间: 2024-01-04
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嘉宾感受千年山兰文化魅力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2月28日消息(记者 任桐)为了深度感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的魅力,12月28日,参加2023年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的嘉宾,分别到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琼中黎苗民歌展演馆(虎岭文化大舞台)、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虎岭文化大舞台,黎家儿女以山兰稻作文化为主题,为与会嘉宾带来精彩的歌舞表演。记者 林鸿羽 摄  “这里空气真好,也让我们领略了热带雨林的美丽。”走进百花岭热带雨林,所见之处,皆是美景。这里绿水青山、丛林密布、流水淙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会嘉宾在这“天然氧吧”里畅快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热带雨林独特意境。12月28日,参加2023年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的嘉宾,分别到海南百花岭热带雨林文化旅游区、虎岭文化大舞台、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记者 林鸿羽 摄  百花岭的好山好水,是琼中绿水青山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生态资源是琼中最厚实的“家底”,绿色发展也是最美丽的“底色”。  曾经,勤劳智慧的黎族先民,让山兰稻在山林中孕育出灿烂的生命。如今琼中山兰稻农业系统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山地、气候、雨水、光温等自然资源,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当地居民提供可靠、营养较为平衡的食物来源。  “一碗山兰饭哟,一杯山兰酒哟,黎家处处山兰香……”在琼中黎苗民歌展演馆(虎岭文化大舞台),黎家儿女以山兰稻作文化为主题,为与会嘉宾带来精彩的黎族歌舞表演。其中包括《阿哥阿妹种山兰》《阿哥阿妹守山兰》《山兰熟了》《竹筒饭舞》等。  据悉,黎族人在长期的种山兰耕作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民歌。民歌表达了黎族人在种山兰过程中的艰辛与收获,同时也表达了一份喜悦之情,这也是黎族人在长期种山兰生产中的实践总结,如今已经成为黎族人民有关山兰稻实践和生活的集体记忆。与会嘉宾来到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在这里参观并了解了山兰酒的酿造过程。记者 林鸿羽 摄  山兰美酒飘香,又是如何酿造出来的?与会嘉宾来到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在这里参观并了解了山兰酒的酿造过程。  记者了解到,经过历时6年的研发,2021年,该公司打磨出一款中高端发酵型米酒“拙酎”。此酒一经推出,便入驻了省内五星级酒店和高级酒坊,在消博会、博鳌亚洲论坛等活动上频频亮相,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关注。2022年公司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带动琼中山兰稻及其附加产品总产值再创新高。  “今年,我们改造了灌装流水线,进一步延长了酒的保质期和货架期。”公司负责人介绍,“山兰酒是山兰稻产业链的一环,要酿造优质山兰酒,就得种优质山兰稻,要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就要保护好山兰稻作文化。”与会嘉宾来到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在这里参观并了解了山兰酒的酿造过程。记者 林鸿羽 摄  “山兰稻作文化不仅是海南的,也是人类的遗产。”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赵跃龙表示:“通过今天的实地走访,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山兰稻作文化,我觉得把它保护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保护山兰稻作文化就是要不断发扬光大,希望琼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好。”  UNDP—GEF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经理王耀琳表示:“通过今天的实地走访,我们了解到山兰稻不仅仅是物种、粮食,它还承载着黎族人民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如何保护和利用山兰稻,对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意义重大。”
时间: 2024-01-04
乡村振兴看琼中·上安乡丨人才与技术赋能,山兰稻种撒满乡
在上安乡南万村委会什错村小组山兰稻育种基地,阵阵轰鸣中,收割机马力全开,来回穿梭,所到之处水稻尽收入“囊中”,现场一派金秋丰收图景。 山兰稻作为黎族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依托联合国GEF项目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上安乡自2021年开始发动全乡各级力量积极推动南万村山兰稻示范景观区项目落地,同时,在发展山兰稻产业中坚持以企业党建联结增强发展黎苗文化的凝聚力,推动南万村与海南山栏酒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优质山兰稻种质资源以及技术支持。 “我们南万村是黎族村落,村民有常年种植山兰稻的习惯,2022年我们村被列为山兰稻种植示范景观区,今年我们通过引进专家团队来指导村民,来带领村民去种植这个山兰稻,提高山兰稻的亩产量,通过古法种植、绿色种植技术,积极发展山兰稻产业,在乡党委乡政府的这个带领下,我们今年采用'企业+村委会+基地''企业+村委会+群众'订单的模式,来壮大这个村集体的收入,带动农民增收。”“我今年种了两亩山兰稻,收获了600多斤,有了这个山兰稻产业,我们可以就近就业,明年我继续扩大种植亩数。” 此外,上安乡还于今年与海南大学达成协议,增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合作,整合专业人才资源,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研究改良山兰稻种植品种,种植了155种山兰稻种子,为山兰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今年我们加强与海南大学有关专家团队的合作,在山兰稻产业发展上提供了人才提升和科技提升,如我们今年采用了防鸟网来防范麻雀的危害,这样既能保障生物的多样性,也能保障山兰稻的产量实现稳产增产。”截至目前,上安乡共发展山兰稻产业730.03亩,其中,南万村山兰稻示范景观区305.13余亩,企业带头打造山兰稻种子种植基地37亩,总产量约25.5万斤,总产值大约为250万元。如今的上安乡,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幸福的笑容越来越灿烂……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富、产业旺的美丽画卷。据了解,琼中首个山兰稻社区种子库还在上安乡南万村揭牌,为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推动山兰产业的传承和发展。据悉,上安乡将继续做好GEF项目山兰稻景观区打造,继续加强院校合作,防范麻雀等生物危害和采取有效方案解决山兰稻抗倒问题,同时加快创建上安乡南万村委会南流村海南社区种子库建设,探索适合山地梯田耕作的小型传耕机机械化操作模式。
时间: 2023-12-26
海南特有!五色饭、糯米糍粑、鱼茶都来源于它……
海南岛的秋天有一种美叫“金色稻浪”海南岛的秋天有一种稻它传承千年,名为“山兰稻”普通水稻一年两熟或三熟而山兰稻却是“一年一造”从播种到挂穗收获足足需要大半年的劳作海南中部山区多丘陵、雨林并不适合水稻生长但勤劳智慧的黎族先民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让山兰稻在山林中孕育出灿烂的生命每年春天正是黎家播种山兰稻的季节这时男人用尖木棍在地上前行戳穴女人则用腰篓盛着种子跟随其后用手点放稻种,然后填土踩实春华秋实当身着传统服饰的黎家男女在稻穗间若隐若现用最原始的手捻刀一束束地收割山兰时千百年前的黎族农耕景象便跃然眼前山兰稻品质好产量却偏低千百年前黎族先民缘何偏好这一旱稻?原来海南中部地区坡地多,水田少人们在耕作中发现山地上种旱稻无需再建排水沟渠可巧妙地避开雨涝因此这一旱稻流传播种至今山兰米煮熟后香味十足、滋补养人象征五谷丰登的三色饭、五色饭皆以山兰米为原料糯米糍粑、鱼茶、肉茶也离不开山兰米的功劳以山兰米为原料用柴火蒸煮在地缸发酵一年半载后能制成甘醇甜美的山兰佳酿每年的收获时节海南黎族百姓都会煮山兰饭、酿山兰酒来款待宾朋好友并举办盛大的庆丰收活动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积谷千仓一株山兰稻,穿越千年书写着一部属于黎族的农耕历史记载着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收获快乐与幸福的那一份勇敢心有半亩田,藏于世俗间来海南琼中上安乡南万村你就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美好和无限可能
时间: 2023-12-26
走进黎族|文化名家置身稻浪 于一株山兰稻中感受海南黎族人与自然共存的智慧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11月3日消息(记者 韩星)山兰是海南黎族百姓传统种植的一种山稻。在海南的农耕历史中,山兰稻一直是黎族人民赖以为生的口粮,从原始时代到现代社会,山兰稻也从未消失于黎族人民的饭碗,一家煮饭,全村飘香。11月3日,“走进黎族”文化名家采风团来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一处山兰种植基地,置身稻浪之中,感受黎族种植的智慧。11月3日,“走进黎族”文化名家采风团来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一处山兰种植基地,置身稻浪之中,感受黎族种植的智慧。记者 李昊 摄当身着黎族传统服装的农户在金黄的稻穗间若隐若现,用最原始的手捻刀一束束地收割山兰,千年前的黎族农耕景象便跃然眼前。这把小小的“手捻刀”引起了文化名家们的注意。诗人林雪、黄梵向村民了解使用这个小工具的原因,“用镰刀不是更快吗,为什么要这样一穗一穗的捻呢?”有人解释道,山兰稻大多种植在高山岭上,路途远且难行,智慧的黎族先民用手捻刀把一支一支稻穗收集成一把一把,不仅下山返程时不会太重,也省去了后续清拣整理的麻烦。11月3日,“走进黎族”文化名家采风团来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一处山兰种植基地,置身稻浪之中,感受黎族种植的智慧。记者 李昊 摄山兰米富含硒、铁、锌等适合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一直都是黎族百姓招待宾客的佳品。山兰稻虽好,但种植却不易,下种、看护、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产过程,属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据介绍,黎族百姓利用焚烧的方法,将地面的草木烧为灰烬作为作物生长必需的肥料,同时也使地表接近10厘米的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耕作,而且也能烧死地表的害虫。所以,种植山兰稻不但是黎族的特色,更体现了黎族人在与大自然的共存中表现的智慧。11月3日,“走进黎族”文化名家采风团来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镇的一处山兰种植基地,置身稻浪之中,感受黎族种植的智慧。记者 李昊 摄一株旱稻,穿越千年,书写出一部属于黎族的农耕历史,也记载下勤劳的黎族先民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向大地索要果腹之粮的那一份勇敢。
时间: 2023-12-25
白沙:以山兰稻作“引子” 做好“两山”转化文章
山兰稻属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筛选出来的适宜山地种植的稻种。因其本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高于普通大米数倍,享誉“米中贵族”。十年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以“稻”为媒,积蓄绿色势能,激活发展潜力,创新农旅融合,唱响高质量发展时代乐章,深度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相得益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松乡山兰稻   白沙地处海南生态核心区,是海南首个县域“两山”基地,绿色崛起的共同富裕“样板间”。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孕育物阜佳肴的名优特产,一方水土滋养一方百姓。白沙山兰稻种植,以青松乡为最。十年前,因山兰稻“一年一造”的生长属性,加之产能低效、市场低迷,种植山兰稻的农户屈指可数。十年间,经长足发展,青松乡山兰稻保有面积近4000亩,占比全省种植总面积35%,年产量近90万斤,年产值超过600万元。如今,山兰稻已是当地农户致富的“金谷子”。就青松拥处村来说,全村184户农户种植山兰稻近1000亩,年产量达到21.3万斤,全年实现增收超过200万元。   青松乡素有“我国热带动植物资源宝库、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的美誉。十年来,当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迈新台阶,借“稻”开道,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这片宝地,探索出了“啦奥门”山兰文化节,打造出了精品旅游文化,创新走出了农旅融合新“稻”路。十年间,白沙仙婆岭种养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一株山兰稻,串起了“啦奥门”山兰文化节,黎苗歌舞、黎锦苗绣、骨簪陶器、民族美食等黎苗文化资源陶醉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目前,“啦奥门”庆丰收习俗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足山兰稻产业,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升级,也在蹄疾步稳、开足马力。十年来,青松乡拥处村建成了全长800余米的山兰园观景栈道,发展观光旅游, 每年山兰稻飘香之季,都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纷纷前来“打卡”。拥处村山兰园观景栈道沿线不但种植山兰稻,还有种植了花卉,布置山泉小溪、凉亭等配套设施,增强景观性、体验度。十年间,当地群众不仅走稳了生态优先新“稻”路,而且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还见证并参与了这片宝山结出累累硕果。   品种培优是品牌打造的重要引擎。十年来,山兰红、山兰糯、山兰香、山兰黑糯等品种不断培优,“山栏陆1号”等高产品种的收成十分喜人,加上山谷坡地居多,稻田排水顺畅,青松乡一跃成为山兰稻的种植重镇和示范基地。如今,山兰稻不但是当地长桌宴的必备珍品,更是农民增收的“得力助手”,山兰米、山兰酒、山兰粽、山兰糕等名优特产,成为消费者餐桌屡见不鲜的菜谱,走进青松乡“吃新米,庆丰收”农趣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旅游风尚。   随着“两山平台”稳步搭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山兰稻产业已然成为生态、富民、可持续的“两山平台”建设重要内涵的“缩影”。十年来,青松乡积极探索农旅文深度融合,争创“中国山兰稻米之乡”,认真做好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两篇文章,深挖黎苗文化力促产业相融,用文化软实力增值生态产品,力争在“旅游+”中赛出青松特色。   “山兰稻是生态旅游很好的‘引子’。生态旅游‘这碗饭’,‘吃饱’靠资源禀赋,‘吃好’靠业态创新。”青松乡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创建“中国山兰稻米之乡”,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空间,探索乡村振兴“三生”共融的新路径,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白沙融媒体中心 梁如金 符洹)
时间: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