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上安乡南万村山兰稻社区种子库揭牌成立
1月5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南万村山兰稻社区种子库揭牌仪式在上安乡南万小学举行,为做大做强琼中山兰稻产业奠定了坚强的基础。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的支持下,琼中上安乡南万村山兰稻社区种子库正式建立,标志着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种子库可以为当地农民种植山兰稻提供优质品种,加强本地的农民种子系统,也为发展生态农业和保障国家种子安全提供种子资源储备和保障。 县农业农村局四级主任科员冯尔勇说:“山兰稻种子库的建设,我们可以用中、小学生或者是妇女,传承跟继承我们山兰稻这个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琼中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个强大的一个坚强的技术支撑和资金的保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说:“社区的种质资源库是种质资源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的制种单元。这个GEF项目为期五年,现在已经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在剩下的两年多的时间,将团结各方,从中央到地方到各个示范点,与各个社区一块推进项目实施,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在琼中开展山兰稻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项目自2020年实施以来,琼中在山兰稻品种选育、农业文化挖掘、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果。琼中全县晚稻种植山兰稻由项目实施前的2000多亩,2022年增加至14483亩,共有27种品种,其中,20种民间品种,7种科研机构自主研发品种。 活动前,参会人员还举行琼中山兰稻示范景观区调研座谈会,围绕琼中山兰稻的发展进行交流讨论。
时间: 2023-09-19
海南GEF项目办赴琼中调研山兰稻产业发展情况
为更好地推动海南GEF项目实施,9月27日,海南省农业生态总站站长、项目执行主任邢建平带领项目办成员与专家团队一行赴琼中县调研项目保护品种--山兰稻产业发展情况。 上午,调研组一行前往琼中群富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琼中润粮紫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销店,详细了解山兰稻品种保护、种植加工、产品销售等全链条产业发展情况。专家从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创建山兰稻生态农场、废弃物综合利用、品牌打造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下午,琼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县粮农遗传资源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召开山兰稻产业征求意见座谈会。会议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钟祥宥主持,海南GEF项目办调研组、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团队、国家级生态农场评价团队、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团队、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县生态环境局、县教育局等县粮农遗传资源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共29人出席会议。 项目分包团队海南大学针对山兰稻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方案征求各单位意见,与会人员就跨部门协调推动山兰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助力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积极讨论。 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钟祥宥表示,琼中县将精心谋划,强化政策支持、专家指导、资金配套,加强山兰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积极开展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申遗工作。项目执行主任邢建平指出,琼中县要通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和UNDP-GEF国际项目的实施,创建山兰稻旱作研究院和论坛,打造山兰稻旱作种子繁育、种植、加工中心,加强品牌建设、生态种植、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全力推动山兰稻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方位可持续发展。
时间: 2023-09-19
海南GEF项目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战略与行动计划研讨会在海口召开
2023年5月25日,海南GEF项目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战略与行动计划研讨会在海口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海口海关,厅4个相关业务处室,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省林业科学院、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北京办事处等单位代表参会。会议由省生态总站站长、海南GEF项目办执行主任邢建平主持,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国际交流处处长张宏斌参加。 会上,张宏斌处长就编制“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战略与行动计划”与“海南省粮农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施框架”的工作背景进行了介绍。 与会代表在审阅《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利用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海南省粮农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施框架》的基础上,围绕报告内容进行认真而充分的研讨,并从成果应用、数据更新、成果融入海南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邢建平站长对部总站的成果表示肯定,对与会代表的积极建议表示感谢,并要求部总站专家组充分吸纳会上有关意见,进一步完善报告内容,使产出成果更加符合海南省实际情况,服务于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文明建设与热带高效农业高质量发展。 会后,部总站专家一行还前往琼中县进行调研座谈,并就《琼中县粮农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施框架》征求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合作社、农户代表等各利益相关方意见。
时间: 2023-09-19
UNDP-GEF海南项目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培训在白沙举办
2023年8月9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农业生物多样性参与式原生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培训在白沙举办。海南省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项目执行主任邢建平,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项目首席技术顾问杨庆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项目生态补偿技术负责人王进闯,项目三个示范景观区所在市县农业农村与农技部门、乡镇政府、合作社和农户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示范景观区各利益相关方对项目理念的理解,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的意义与做法的认知,讨论确定《海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补偿资金分配指南》《海南省中部山区示范区生态补偿实施方案》,并对生态补偿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培训会前,杨庆文以《海南GEF项目理念与基本办法》报告为题,围绕项目理念、任务、目标等,强调以参与式方式开展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项目需要围绕老品种保护、农民受益、项目利益相关方意识提升三个目标开展工作。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项目政策法规专家王秀卫教授以视频形式,以《中国生态补偿的现状与案例》为题,对生态保护补偿的概念和发展渊源、立法情况、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相关实践进行了分享。 王进闯对海南项目生态补偿分配和实施方案进行了讲解,在随后的讨论环节,参训人员结合示范景观区实际情况,充分讨论了补偿标准和补偿范围,达成了一致共识,并明确了试点补偿的下一步工作方向。 会议指出探索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项目的重要活动内容,其目的是推动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海南省生态补偿政策,使其制度化,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内乃至全球其他地区提供经验。 会议要求,在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开展中,一是各市县负责部门确定示范户数,确定补偿基数,尽快开展补偿工作,并确保补偿资金流动合规、管理完善、使用透明;二是生态补偿分包团队要加强与市县沟通,及时前往生态补偿试点区域指导市县开展工作;三是试点中市县要及时与分包团队的专家联系,解决问题,保障补偿过程顺利。 会议强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既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同时也十分具有挑战性。生态补偿工作政策性很强,也与农民的利益直接相关,在工作开展中要认真研究部署、稳步推进,最后形成的成果要接地气、可操作,符合海南的实际情况,成为项目的亮点。
时间: 2023-09-19
海南GEF项目办参加“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培训班”
2023年9月4日-5日,海南GEF项目办赴张家口市参加GEF-6“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主办的“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培训班”,学习交流粮农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经验。 9月4日,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培训班”,总结分享项目阶段成果,交流项目经验。同时,为庆祝“2023国际小米年”,与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利用与国际小米年宣传活动”,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交流谷子文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探讨项目如何更好地服务我国谷子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会议指出,举办2023年国际小米年纪念活动,开展作物基因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培训,旨在宣传发扬谷物传统文化和小米营养价值,积极做好谷物地方品种保护和利用,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全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三农”工作的核心之举和重要举措。 会议表示,中国起源作物是古老地方品种作物基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并代代传承的珍贵遗产,既是种质资源形成的原始材料,又是现代品种改良的基因来源。保护和利用作物地方品种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实施,示范推动了水稻、谷子、燕麦和大豆四大中国起源作物地方品种保护工作,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大豆产能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通过挖掘老品种独特优势,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 会议强调,近两年来,河北省在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政策,并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先后下发,相关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种业振兴工作中都对农作物传统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提出具体要求。项目实施两年多来,通过政策平台搭建,参与式管理机制建立,先进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宣传等措施,宣化的大白谷和张北三分三燕麦两个传统品种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有了明显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增加,对传统品种保护政策实施落地,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提高保护水平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中国起源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农场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是GEF-6“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伙伴关系规划型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旨在通过加强政策环境和长期激励机制的开发与示范,实现中国起源全球重要农业和粮食作物地方品种农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主流化。 项目以水稻、谷子、燕麦和大豆四种中国起源并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地方作物为目标物种,以云南元江、河北张北和宣化、辽宁开原和黑龙江穆棱为目标区域,通过参与式的地方品种保护的激励机制示范与推广、政策制度完善、宣传和能力建设等活动,增加传统品种市场附加值,促进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主流化,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民生计,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经过3年的示范,几种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河北谷子农业保险模式引入了收入保险机制,为张家口市宣化区双印子村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示范区的100亩“大白谷”提供自然灾害保险保障9.46万元,农民亩投入57元,可获得亩收入945.6元的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有效提升了广大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为“大白谷”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提供了良好保障;河北燕麦“企业+农户”模式利用张家口市的华北最大燕麦加工集散地优势条件,让参与的农民成为企业或合作社的股东,参加二次利润分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宣传活动以“赓续千年谷子文化 夯实万代粮食根基”为主题,包括专家报告和现场学习两部分。邀请5位专家分别就小米和全球农食系统转型、中国起源作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谷子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作主题报告。参会代表前往项目科普基地宣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白谷种植示范区、双印子村大白谷文化科普长廊进行现场教学。在产业园内了解谷子历史文化、栽培种植、品种培育、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相关知识内容。在示范基地交流大白谷种植技术、传统品种保护利用模式、项目区农民参保情况等;在双印子村展示谷子产品,品鉴开发的相关谷子食品,并为科普长廊揭牌,对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发展民族种业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宣传引领作用。 活动举办地宣化区作为谷子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大白谷、小红谷等多种传统谷子品种和张杂谷系列新品种,以谷子种业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谷子产业链条,开发出了多种谷子加工产品和谷草饲养的畜禽产品,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探索出一条“谷牧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副站长邢可霞、联合国粮农组织助理驻华代表韩焰、自然资源部调查司二级巡视员李兵、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刘振洲、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新耀出席活动。国家和省级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河北、黑龙江、河南等9省有关负责同志及张家口市、县相关负责同志,参与项目的科研机构、企业、农民代表等共计120余人参加活动。
时间: 2023-09-19